搜索

您的关键词

院处动态
首页/ 院处动态/ 正文

6月6日晚6时,必赢565net官网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2018年第三期读书会”(总第八期)在新主楼A410举行。本次活动面向全校学生,旨在活跃校园文化、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及增强学生交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伍玉林、哲学系主任季岐卫、哲学系教师及各专业学生参加了本次活动,共由十二名学生进行讲述与分享:

刘嘉明解读《三体》。该著作讲述了地球人类文明和三体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杀及两个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描述人类自身对于道德的选择困境(一切为了生存的零道德以及有善恶之分的道德)。文中“我们都是阴沟里的虫子,但总还是得有人仰望星空。”引发我们深思,作为青年的我们应秉持正确的道德观,勇于面对一切是与非,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唐盈解读《懂你》。她通过对原文的解读,从信仰(虔诚与郑重)、诗歌(情感性、主观性、开放性)及形体(肢体语言与形象神态的综合)三种语言出发,提到“有两件事物越思考就越觉得震撼和敬畏,那便是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准则。”向同学们提出如何从道德认知走向道德践行,做到知行合一,引发大家的思考。

周昱彤解读《茶花女》。该著作通过茶花女的爱情悲剧对贵族资产阶级的虚伪道德提出了控诉,表达其人道主义思想,体现了人性之爱。爱是平等自由的,亦如《简爱》中:“我贫穷、卑微、不美丽,但当我们的灵魂穿过坟墓来到上帝面前时,我们都是平等的”一样。两部著作从不同从侧面反映了社会一些人虽从事低贱职业,却有着一颗炙热之心,同时也让我们思考应尊重社会上的每一个人。

向少清解读《谈谈方法》。该书提到“不因沉浸在自我感觉良好的境界中,而蒙蔽了我们的眼。”我们每个人在做选择时都会做“自己认为好的、对的方向”,而从未怀疑过我们出发时的选择;寻找事物之间的共性及个性并建立其联系。“人生要有一种信念,不能交给机遇和偶然甚至是一种媚俗”,在做任何事情都应真正的深入思考,不盲从、不盲目。正如笛卡尔之意,“我思故我在。”

王冰解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小史》。该著作以人物入手(孔子、墨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等人),并通过中西思想家比较,阐释先秦诸子以及宋明诸家的哲学思想,呈现出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与精微奥妙。

吕璐解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该书探讨了爱的真谛,涵盖男女之爱、朋友之爱、祖国之爱。在任何欲望之下,每个人对于各类型的爱皆有自由抉择的权利,自应负起诚恳执着的义务。其实,生命中有太多事看似轻如鸿毛,实则难以抉择。但是我们也应明白“最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实存在。”

杨连连解读《许三观卖血记》。该书讲述了主人公许三观靠着卖血渡过了难关并战胜了困难,但在他老时无人再要他的血,精神瞬间崩溃,该书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借此也让我们联想到当下所关于老人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分享者杨连连跟大家说道:“我们应不负记忆,使我们所读之物尤其存在价值。”

胡悦解读《申辩篇》(选自柏拉图全集第一卷)。分享者提到,苏格拉底的智慧是一条贯穿《申辩篇》的主线,苏格拉底不仅是在为众人对自己的误解和污蔑申辩,更是为整个沉睡的雅典申辩,其核心实则是哲学与政治的冲突。

陈善明解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该书以访谈录的形式记载了生活在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碍者等边缘人)深刻、视角独特的所思所想,让人们可以了解到疯子抑或是天才真正的内心世界。该分享者使用碎片化的解读方式带领大家走进哲学的世界,从自己的视角将此书总结为六个关键词(孤独、尊重、情感、思维、专注及谜底),并表示我们总是会忽略自己喜欢的东西,愿同学们以后能够专注自己的积极爱好并坚持于此。

孙文文解读《美丽新世界》。该分享者向大家提出两个问题:“稳定”对于国家来说重要吗?你为了维护国家稳定能做到何种程度的牺牲?转述了一个物质丰富及科技高度发达的未来世界,人们欲望可得到完全满足却根本不存在任何真实情感,人性在机器的碾磨下灰飞烟灭。该分享者以“应在个人精神于集体利益间寻求一个动态平衡”结尾引发学生深思。

李柏青解读《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是一部奇特而有趣的哲学读物,也又是一部心灵自传,该书讲述了主人公在游历中体悟生命意义、获得自我拯救的过程。其将禅(心灵探索及哲学思考)与摩托车(科学技术作为外部存在)相联系,提出了当今人类生活中许多共通的精神困惑,透露了他对生命真相、生存本质的看法。

蔡明璐解读《社会契约论》。该书通过社会结构及社会契约、主权及其权利、政府及其运作形式、社会组织给当代社会留下民主与人权的思考,并强调主权在民,明确区分了国家与政府的关系。“人生来是自由的,但却无处不身戴枷锁。”我们追求、向往自由,但也应该明白自由应是共同的自由,学会约束自己。

读书会后,来自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对此次读书会发表了自己的感想。他表示自己很喜欢阅读哲学类书籍,此次读书会让他感悟颇深,认为这是他从未体验过的哲学系学生思想的深度。如对《谈谈方法》,他提到“人类很渺小,宇宙想要压死人的时候就如同压死一棵稻草,但我们的思想是压不死的。”对《美丽新世界》,他提到“天地之大,任何时候都不能抛弃我们的人性。”

孟偲老师对此次读书会进行了总结,人生来是自由的,但却无处不身戴枷锁。虽有枷锁,但倘若你软弱,则会在别人的心中更加软弱。因此,即便有“枷锁”也应扛起”枷锁”向前走。印第安人曾对德国人说“如果你在嘲笑印第安人的鬼魂时,你可曾想过你所相信的机械、科学和你所相信的一切是一场新的鬼魂呢?万有引力、物理原则等被发现之前其是否存在呢?”因此不要用自己的原则去限制别人的思想,不要让自己成为别人的“枷锁”。

最后,伍玉林副院长对十二位分享者分别进行了极其用心的点评,指出了其存在问题及以后继续努力的方向。肯定了他们从哲学视角探讨人性,思考人的意义。人生是自由的,但是我们要平衡好“普遍(绝对)自由与相对自由”、“整体自由与个体自由”关系。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天地之大都无法容纳其梦想的人”。她叮咛“只有读书,我们才能更好地思考、行进、成长,也由此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变得更好!”

最新推荐